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土居香櫻裡 Doi Kaori

插畫師土居香櫻裡Doi Kaori生於福岡,在東京長大。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陶藝專業,她的鉛筆和水彩畫兒十分接地氣,都是日常的食物、風俗以及生活的種種。好一個檸檬黃與天藍的夏天。(出自VOICER)


充滿童趣的畫風,畫面給人一種彷彿回到小時候的那種純真感,看了他的作品總會讓人不自覺微笑,就是有一種能讓人感到幸福的魔力。






藤野真由子 Mayuko Fujino

藤野真由子(Mayuko Fujino)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日本剪紙藝術家,她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只有三件:刻刀、紙和雜誌內頁。1999年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其作品受日本傳統型染影響很深。「我的藝術創作中包含兩個層面:上層是切紙,下層是拼貼。這樣的結構,結合了現實與幻想,意識與無意識,秩序與混亂。當它作為一件藝術品被創作時,兩個層面便開始發生混合、位置互換,然後又還原。我 ​​會期待某種不存在的第三層出現,那是最幸福的時刻,也是我用來表達自己藝術的時刻。」-Mayuko Fujino (出自VOICER)



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的創作手法不是把雜誌剪完後黏到白紙上,而是把白紙刻出他想要的圖案紋路後,把雜誌由後方黏上,分常獨特,很像我之前小學在學紙雕的手法,雖然白色佔他的作品畫面的大部分面積,但卻不會過於單調,反而帶出一種純淨感。





Mattias Adolfsson




一本手帳與一枝筆就能畫出心中的小小世界,Mattias Adolfsson就是這樣做到的,沒有華麗的炫技,他只是一筆一畫的把他所想到的畫下,但卻如此精采,如此令人驚艷,呈現出的畫面是那麼樣的精緻,讓人充滿想像,畫畫其實不難,工具也不需要太多,只是過程中必須要全心投入。





電影_東京物語_觀後感


整部電影給人一種非常清的感覺,感覺就像在我們平常的生活,那些生活上或發生的瑣事,卻能深深的打動到人心,全劇也圍繞著"家"作為軸心。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家人不在了才知道要珍惜,遠離家鄉才知道他是如此溫暖,劇中幸一和滋子就像互踢皮球一樣把自己的爸媽踢來踢去,遠從鄉下來城市完的父母,明明自己的小孩就在身邊卻不能待在他們的家,反而要住在飯店,幸一和滋子顧著忙自己的事業也沒辦法帶著父母去到處走看,反而是從小最不中用的小兒子昌次,時時刻刻陪在他們身邊。即便過了幾十年,在家庭裡碰到的情感與問題,其實都還是一樣的。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Kate MacDowell

Kate MacDowell的作品除了白沒有其他的顏色可以讓你分心而不去注意他精緻的作工以及他作品想要訴說的事情,因為沒有色彩,才能讓人更專心更深入的觀賞他的作品。




這一系列的作品每一件都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生命體,而其中一個都是人類生體的一部分,而意涵也非常顯而易見,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人類總是以為我們對環境的破壞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是一件我們不用負責承擔的事,可是卻忘了我們與物種都是在同一條食物鏈上,而這件事最近也反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前一陣子新聞都在報說深海魚有重金屬殘留,弄的全國人心惶惶,可是大家有想過這些中金屬是從哪裡來的嗎,不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嗎,我們殘害了其他物種卻要求那些無辜不要對我們有傷害,值得深思。



大源麻友 Mayu Daigen






雖然畫面看起來充滿了宗教的氣氛,但主角卻不再是神明,取而代之的是人盡皆知的童話故事的人物,白雪公主或是艾莉絲,畫面和人物結合在一起非常特別,東方加西方的感覺非常讓人玩味,而他的畫工也非常不容小覷,作品的畫面都非常精緻,也非常細膩。

加藤木麻莉 Mari Katogi

加藤木 麻莉Katogi Mari

1981 生於日本茨城縣,畢業自日本學習院大學經濟系,現以插畫家身份居住於東京。2003 年起在網路上發表插畫作品,2004 年於廣告公司的銷售部門工作,2005 年起轉為自由專職插畫家。作品包含書封、廣告、雜誌、網路等插畫設計,在東京多有展覽展出。


她的插畫世界可說是以女孩為中心在運轉,在這樣的世界中連男孩都顯得中性而模糊,有著隱性的魔性。在偏離現實時光色調的畫感中,一切都極度純粹,靜置著非尋常的肢體情狀以及超懷古的時下感。<dpi 第138期>



加藤木的作品中有很多是重現了經典童話故事的場景,以他的方式和角度去畫出他心中的童話故事,重新詮釋了他所認知的故事,多了一份溫馨與清新,雖然畫面中非常華麗顏色也很繽紛,但卻不過流於俗艷也不會過於繁雜,反而畫面有重心也有一種凝聚力,雖然畫面陰影部分很少,但卻不會讓畫面平面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個人風格。

Sol Lewitt 小組討論


索爾·勒維特(1928年9月9日-2007年4月8日),
美國藝術家,藝術研究包括概念藝術和極簡主義。
60年代末,研究包括素描,版畫等的多種媒介的繪畫。
他自1965年在博物館和畫廊世界各地舉辦數百個展。
他多產立體圖型,從牆畫(超過1200件,包含已經被人工毀壞的)到金字塔的幾何形式的結構。這些作品的範圍包含了不同規模大小的裝置和巨大的​​戶外作品。
他的開放式「模塊化」結構的頻繁使用來源於立方的形式,影響了他首次成為藝術家的想法。


(1)Sol Lewitt的作品提出來的觀念有哪些?(他的意念在哪?為什麼要使用那些色塊或線條?)




他舉出觀念藝術與科技藝術之間的複雜與矛盾:「在觀念藝術中最重要的是有關作品本身觀念的想法…觀念變成一種製造藝術的機器…當代藝術面臨的最大的災難就是要不斷面對新的材料…其危機在,過於強調材料的物理性質以致於取代了作品的想法。」

「許多成功的觀念都是最直接簡單的,因為那看起來就像是必然如此。」(Most ideas that are successful are ludicrously simple. Successful ideas generally have the appearance of simplicity because they seem inevitable.)

勒維特是美國60年代的概念與極簡主義藝術先驅,他主張創作應排除所有複雜元素,回到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此他在創作上僅使用簡單的線條、幾何圖形與色彩,在平面的畫布與牆面上組合出多變的造形與奇幻的空間層次感,看著其畫作中既瘋狂又理性的線條,就像是進行一場視覺的測試,不斷重複的色塊與線條,像有魔力般能將觀者拉進其異境中,絢爛且迷幻,但有時卻又讓人感到眼花繚亂,只好趕緊閉上眼睛免受迷惑。


(2)介紹Sol Lewiit的作品。

《Wall Drawing #879》
968年以來,Sol LeWitt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牆畫。從最初單調的垂線、直線構成畫面,到出現連綿不絕、設計精妙、形狀規整的圓、三角形等幾何元素。

總體而言,黑、白二色是Lewitt牆畫概念的核心,即使是在那些色彩最為絢爛的作品中也一樣。黑色和白色真正構築了藝術家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主要使用鉛筆,後期偏愛石墨。」根據所使用的材料和繪畫技藝的不同,黑白表現出強烈的對比,而各種灰度的微妙變化加強了光影的效果,會讓作品更富生機。

《Wall Drawing #879》,又名《LoopyDoopy》,象徵藝術家實踐的劇烈轉向。它有別於初期系統化和模式化的典型風格,是LeWitt作品中的一個異類。


(3)相較於極簡藝術,Sol Lewitt認為他的作品比較偏向觀念藝術的條件是什麼?


Sol Lewitt認為繪畫、創作是沒有內容的,繪畫即是繪畫,畫布即是畫布,它不需具有任何的意義,觀賞者感受到的是最直接的視覺反應。他曾說:「觀念是創造藝術作品的機器。」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經由構思後,再經由一連串的說明,由他人代勞而成的。

關於製造,可以自已動手作或委託完成,觀念藝術家勞倫斯 懷恩納(Laurence Weine)於1968年在美國新藝術雜誌上也明確的指出三種(觀念藝術)呈現的方法:一、 藝術家直接實現其作品。二、作品可由他人來實現。三、作品並不一定要實現。

Sol LeWitt很多的作品能被任何人製作,因為只被一堆的文字描述所記載。

當意識到這種個人化視野的獨特性後,他放手將製作的手法交給他人,Sol Lewitt想像的是,做為與牆面的一種嶄新的 「對話 」,每個不同的詮釋者對此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 製圖者開始感覺無聊,隨後,通過這種無意義的活動,開始發現了一種平靜或者痛苦。」在 Mass MoCA, 那些即將因為實現這些畫作而獲得這種體驗的人們(這種體驗因藝術家過世後,而具有了嶄新的重要性),是二十四名與勒維特工作的助手,是來自耶魯,威廉姆斯,馬薩諸塞自由藝術學院以及世界各地的學生和校友們。勒維特革命性的創作所衍生出來的潛能和力量將直接被完成這些牆畫的人們以及來此觀看的人們所領略體驗到。

他認為創作的理念、想法才是最重要的,當一個藝術家使用觀念的藝術形式時,就意味著所有計劃和決定都已事先作出,而後續的執行到完成就成為了例行公事。雖然他的作品在視覺表現上比較接近於極簡主義,但使用現成物、某種發明、裝置等的觀念藝術才更接近他所想要的最直覺性地傳達風格。